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丽水清风>>莲花灯>>家风家训

【浙丽·家风家训】爱国敬业篇

云和魏兰家族:胸有家国情怀 心系黎民百姓

发布日期:2018-01-08 来源 :丽水纪委监察
  

 

  

  魏兰亲笔书 魏兰

  

       辛亥革命先驱、光复会创始人魏兰一生怀着火热的救国救民情怀,荡尽祖业走上革命道路。他两渡日本,南游爪哇,西达长江源头,北上燕山之巅,历尽千难万险,联络和团结分布在浙江各地大大小小的会党,为日后辛亥革命聚集了武装力量。他兴办浙江第一所联络会党和培养革命骨干的学校——先志学堂,开创云和第一家出口产品专业厂——定兴花边厂,一生为振兴中华而鞠躬尽瘁。

 

  魏兰所在的魏氏家族,曾是云和当地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魏兰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代从政,皆胸有家国情怀,心系黎民百姓,这样的家风孕育出魏兰这颗闪耀云和、闪耀江南的辛亥“明星”,在他的光耀之下,爱国的家风在代代相传。

  

  三代为官勤政爱民

 

  据魏氏宗谱所载,魏氏家族始祖扬孙公自明万历年间从桐庐县迁至云和,迁居之初,云和人烟稀少,荒地很多,扬孙公率妻儿以种麻为生,创业艰难、生活艰苦。魏氏寒门的振兴从八世祖魏精公(魏兰的曾祖父)开始。

 

  《云和县志》中载:“魏精,拔贡生,早岁通经,尝受业于李显宗,尤精《春秋》之学,后授天台教谕。”县志寥寥几句勾勒了魏精的人生,从他留下的《他石山房诗稿》中,才窥见他的思想和感情。

 

  魏精曾写诗给儿子魏文瀛(魏兰祖父):“壮志期千里,雄情迈五车,惟谦能受益,若实虑仍虚,进取宜乎上,思齐耻不知。立品方圭璧,庸才笑栎樗,家声凭尔振,莫负永终誉”。劝勉他心怀大志、勤学苦读、见贤思齐,立品德、振家声,殷殷教子之情溢于言表。

 

  嘉庆年间,云和大旱,百谷无收,百姓吃树皮草根,饿死之人不可胜数,魏精日夜忧心,虽然只是一名学官,俸禄微薄,但他还是向百姓施粥,并作救荒词十首,鼓励灾民熬过难关,号召富人以慈善之心救济百姓。

 

  在他的影响下,魏文瀛从小就关心民间疾苦,长大后成为一名勤政爱民的好官员。《云和县志》中载,魏文瀛“砥行绩学,始为诸生,卓荦有大志。”道光年间经科举考试后,先后任金山、华亭、上海等地的知县,“善识大体、所至咸得民。”云和知县黄敬熙所写的《亦政堂祠记》中载,魏文瀛“所至兴利除弊,政通人和,有古儒吏风”。魏文瀛深得民心,在金山任职时,辖区有河流淤塞,他拿出俸禄带领百姓进行疏浚,深得当时清代名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赏识,林则徐保荐他升知州衔,调署华亭知县。

 

  魏文瀛的儿子魏钦孟(魏兰的父亲)深受家风熏陶,也曾任直隶州州同等官职,一生兢兢业业,以父亲为榜样。魏兰能成为伟大的革命先驱,离不开魏氏优良的家风和先辈的言传身教。

 

  一代英杰大济苍生

 

  魏兰1866年出生,祖父的荣光仍在,魏氏家族已是云和的名门望族。年少的魏兰思想叛逆,很早就接触了进步的革命书籍,常与人纵谈天下。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民主的呼唤,对家国黎民深沉的热爱。 

 

  1902年,魏兰在上海参加了蔡元培组织的中国教育会。1904年,魏兰留学日本归来后,在上海与蔡元培、陶成章等人一起创立了光复会,又筹建了东京分会。从创立光复会这一刻起,魏兰走上了一条惊心动魄的革命道路。

 

  魏兰和陶成章一起联络和团结分布在浙江各地大大小小的会党,为日后辛亥革命聚集了武装力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的足迹踏遍浙江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地就慷慨陈词地演说,晓知民众反清大义,大力倡导共和。他们深入城镇乡村、田间地头,甚至监狱,反复与各会党接洽撮合。

 

  经过陶成章、魏兰等人的奔走联络,白布会、双龙会、龙华会、伏虎会、平阳党等会党排除门户偏见,统一意识形态,在浙江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反清战略同盟。魏兰曾作诗记录他们四处奔走的情景:“吾非孟夫子,游说非所长,从者数十人,传食于诸乡,坐席还未暖,胡为舍又迁,榻从何处设?灶上也安眠。”

 

  19043月,魏兰变卖家产,筹办“云和先志学堂”,他和陶成章亲自任教,一边筹集革命经费,一边培养革命力量。先志学堂成为浙江第一所联络会党和培养革命骨干的学校。一时间,处州各地志士纷纷云集,隆盛一时,学堂灌输革命思想,培养了许绍南、叶仰高、张庆祥等革命志士。

 

  晚年的魏兰,逐渐将精力转移到家乡建设上来,致力于发展家乡的教育、农业和工商业,他创办了云和中学,开办“定兴花边厂”,在他的大力倡议下修建了云和白水堤,他从革命志士转为造福地方的贤达。

 

  爱国家风代代相传

 

  纵观魏兰的一生,他踏上革命道路,一次次远渡重洋,一次次出生入死,用自己的铁肩担当济世的社会责任。

 

  在魏兰的影响下,他的后辈也满腔爱国之心。据文字记载,堂侄魏毓祥就曾在松阳、青田、温州诸地四处奔波,联络会党。从小目睹父亲为革命四处奔走呼号,大儿子魏毓汾也跟随父亲一起参加革命,小儿子魏亦可从中学毕业后,决心赴军校学习。

 

  从南京黄埔七期高级步炮班毕业的魏亦可先是就职于南京弹道研究所,后又随部队撤到重庆,抗日战争时期,魏亦可从重庆第一兵工厂护送一批军工模具到云和小顺铁工厂,留在家乡为国家效力。令人惋惜的是,魏亦可40岁就英年早逝。

 

  魏兰的二儿子魏亦南的七位子女,四位是教师,教书育人,两位是医生,悬壶济世,还有一位是知名的剧作家。这名剧作家名叫魏峨,他幼承家学,很有艺术天赋,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入朝鲜。1956年开始,魏峨复员分配到浙江省文化局工作,他创作了不少优秀剧本,其中《卧薪尝胆》非常成功,引起全国极大的关注。

 

  在云和县城魏兰的孙子魏裕安老先生家里,他郑重地打开一只年代久远的皮箱,记者看到一页页魏兰留下的亲笔书信,发黄的纸页上,他的字迹潇洒不羁,志士之风扑面而来。

 

  魏裕安老先生从云和建筑设计事业部门退休之后,就致力研究家族历史,延续家族文化,他将家族的诗歌整理成册,其中包括魏精的《他石山房诗稿》,魏文瀛的《鸣琴余韵》,魏兰的《浮云集》,魏亦可、魏亦南的诗等。

 

  记者从老人手中郑重地接过《云和魏氏诗集》,像接过一部沉甸甸的家族史,家风在一句句诗句里流动。

   (王秋蕊汪丽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