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丽水清风>>莲花灯>>家风家训

【浙丽·家风家训】爱国敬业篇

松阳黄家大院黄氏家族:六德之中的家风传承

发布日期:2018-01-10 来源 :丽水纪委监察
  

       黄家大院,松阳的传奇大院,从这里走出去的黄氏族人,有着“仁、智、信、直、勇、刚”的良好特质,这也成了一种标识,一种黄氏族人引以为傲的精神内核。

      “先祖父晚年教诲子孙后代.不可依赖祖业,虚度年华,必须学有所成,掌握知识技能,才能立足社会、兴家立业。以‘仁、智、信、直、勇、刚’作为六房子女房名,也即黄家子孙遵循之遗训。”黄家大院第六代、黄炎的孙子黄宗洲、黄宗培在他们的回忆录文章《集成堂碑记》中写道。

      仁、智、信、直、勇、刚,传承着……坚持着……

      黄家大院屋檐下的子孙从第四代起开始走出家门。至今已延续到第八代。后裔分布祖国各地,遍及美国、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各自学有所长,在理、工、农、医、学、商各界人才辈出。

      体现“六德”之风、天人合一的黄家大院

  wKgB3FGlzWCAVWPIAAQQU0I14Ro29

  三直三进的黄家大院总面积6460平方米,大院承载着黄家子孙世世代代的经邦济世之梦,展现着黄氏家族天人合一的智慧与刚强。

  黄家大院始祖为高祖黄中和,清贡生,于道光年间始建单进五开间两轩式楼宅。宅内门窗多处雕刻有武技人物,俗称“武技厅”,也是黄家最早的老宅,即中院。第二代曾祖黄绍桂,字望生,清贡生,性聪善文,历署严州府训导、淳安县教谕等职。黄绍桂治家严谨,亦耕亦读,于光绪丙午年(1906)在后院续建“梅兰轩”和“竹菊轩”二楼,均为单进三间。

  19122月,处州军政府都督以老宅主人黄秋光没有剪辫子为由,将其打入死牢,以此为由敲诈了黄家五万五千块大洋。经此一劫,黄家典地借贷大伤元气。出狱后的黄秋光憋足了气力,他要一洗当年的耻辱。于是经过三年的筹备和建设,这座花费恰好等同于当年赎金的黄家大院“集成堂”,出现在了世间。

  工程的巨大和精致是“慧”的代表,而这受“辱”后图强的态度则是“刚”的展现了。

  第三代先祖父黄炎,字秋光,又名石增,清末贡生。黄炎泥涂轩冕,未曾赴任,仍亦耕亦读亦商,在家乡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喜为民排忧解难,出资砌桥铺路、济贫扶困。

  据黄氏子孙介绍,黄炎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他一生克勤克俭,对“集成堂”建设,可谓殚精竭虑。

  

  黄炎(黄秋光)照片

  当时,黄炎请来石仓名匠精心设计七间主体,专聘东阳木雕大师细雕室内装饰。凡出题、选料、审画,无不亲力亲为,倾注其对人生、自然、社会美好的想法。工匠雕刻技艺精湛,历时三年方完工。黄炎将大宅命名为“集成堂”,意为“凡事必须集才智和劳作而后大成之”。

    三进式大七间四合院分前堂、中堂和后堂,客轩均为四窗书房,中堂前大天井围以十二条方柱。主楼建筑采用大量木雕技术,堪称松古平原之木雕艺术殿堂。楼内172根柱子上牛腿、雀替雕有灵禽异兽、奇花异草和36幅古典故事,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厅内更是雕有108个形态各异的“寿”字,或象形,或会意,写法无一雷同,不愧为集书、画、雕艺术为一体的杰作。

  在黄家大院大门的顶上,黄炎还亲笔书有“晴岚积翠”四个大字,意在这山水如画的松阳必能培养出翠玉般的“宝贝”。

  “六德”家训培养出枝繁叶茂的子孙后代

  黄炎认为人才和知识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根本,因此,他教诲子孙后代也十分严格。他要求黄家子孙们从小诵读《弟子规》《千字文》等中华传统经典,还很有深意地将《论语》中的“六德”仁、智、信、直、勇、刚作为黄氏子孙必须遵循的家训。

  这一点在他的孙子黄宗洲、黄宗培所写的《集成堂碑记》中有提到,在黄宗灏、黄宗洲所写的《松阳黄庆慈——我国公路建筑工程先驱》中也有写到。

  仁即为人必要仁义,讲道德;智即为学必应刻苦、智慧;信即做事必应诚信,要心怀坦荡;勇即遇事定要无所畏惧;刚即遇难必要刚强,至坚至韧,百折不挠。黄炎深知虽能做到六德,也须深懂其间真意,方可避除愚、荡、贼、绞、乱、狂的“六蔽”,做到仁而不愚、知而不荡、信而不贼、直而不绞、勇而不乱、刚而不狂。这些“六德”“六蔽”深刻地体现了黄炎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道德思想教育子孙的良苦用心,并以此避除六蔽,以让子孙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成为一个有道德和有所作为的人。

  在良好的家风家训的熏陶引导下,黄炎的儿子、孙子、重孙、曾孙、玄孙学有所长,且学有所成。如石油化工专家黄宗灏,血液病教授黄宗干,内科专家黄祖荪,免疫学博士黄俭,兽医病理学教授黄宗洲,著名中学教师黄宗春、黄李荪,材料学教授黄惟刚,海洋学教授黄惟平,地球物理学博士黄勤,机械学博士黄怡、黄越兰等。他们都在国内外的各个领域为国家、社会服务和贡献才智,也为自己书写着成功的人生。

  公路工程师的“仁义”与“刚强”

  

黄庆慈(1943年)

  在黄炎的子孙中,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民国初期丽水至温州公路建造总工程师、抗战时期中缅国际公路建造总工程师黄庆慈。

黄庆慈生于1890年,是黄秋光的第三个儿子。黄庆慈性情敦厚刻苦,饱受松古文化熏陶。其民国初年就读省立十一中学,而后北上天津深造。1915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是松阳县最早的大学毕业生之一。

  “仁”与“勇”在黄庆慈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黄庆慈学有所成后,回到浙江参与家乡的公路建设,先后负责丽青、丽缙、丽云三段公路工程,历任各工务段主任,后又担任浙江省公路工程局丽水各路联合办事处副主任兼总工程师等职。

  1935年因抗日战备需要,奉调到陕西省西安、汉中等地承担川陕(宝鸡至成都)公路及汉渝(汉中至重庆)公路的修建工程。川陕交界处地势险要,但他从不避艰险,长年累月,出入高山峻岭,穿越山涧峡谷,可谓九死一生。他较好地完成了一项项筑路工程,为抗日战争中大后方交通大动脉的畅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四川广元县与陕西宁强县交界的大巴山中,公路经过的七盘关山隘关口处,至今仍有一块“西秦第一关”五个大字的石碑。碑文记述了川陕公路修建经过及主任工程师黄庆慈的丰功伟绩。这是黄家大院子孙们的自豪,也是松阳人的骄傲,至今汉中城的老人们仍常常念及当年黄总工程师变蜀道为通途的故事。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争取国际援助,当局决定修建中缅和中印国际公路。时任交通部公路总局西北公路管理局总工程师的黄庆慈担当了这一旷世工程的重任。他深入到云南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不畏艰难,和广大战士与民工一样风餐露宿,争分夺秒地边勘察,边施工,以赢得时间,支援抗日战争。

  19426月,就在公路即将全线完工通车之际,黄庆慈急需回重庆汇报,他从昆明搭乘了一辆卡车回渝,同行遇孕妇搭车,是一名筑路工人的妻子。黄庆慈不顾自身疲劳,将驾驶室的座位让给那位孕妇,自己则爬到满载筑路器材的卡车顶部。车行至云南曲靖县境,因急拐弯,卡车侧翻,黄庆慈被抛出车外,并被一捆捆钢丝重重地击中头部,全车仅他一人惨遭不幸。

  黄庆慈因公殉职,时年仅52岁。筑路全线上下闻讯万分悲痛。政府授予筑路功勋之殊荣。噩耗传至松阳,黄庆慈的四个儿子宗黻、宗灏、宗干、宗坚,悲痛欲绝,但他们都牢记父亲为国为民,发奋图强的光荣一生,并以此激励自己,以后都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莲都区的黄女士是黄家大院第六代孙,她这一脉是从黄秋光的大儿子繁衍而来。她的爷爷是清华大学的化学教授,爸爸黄李荪是原丽水中学校长。她还有一个弟弟,姐弟俩都在各自领域成绩显著。

  “我们家的家风家训一直传承着,‘仁、智、信、直、勇、刚’六字家训,我爸爸从小就让我们恪守,如今他虽然去世了,但我们姐弟都遵循着这种教导。”黄女士介绍,这一家训她还教给自己的子女,一直延续……(吴卫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