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丽水清风>>莲花灯>>家风家训

【浙丽·家风家训】耕读崇学篇

缙云河阳朱氏:嗅千年书香 传耕读家风

发布日期:2018-01-19 来源 :丽水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31411489645114014

 

  走进缙云河阳古村,犹如翻阅一部厚重的时间之书。“烟灶八百,人口三千”的河阳村,为吴越国王掌书记朱清源、朱清渊的义阳朱氏发祥地。一千多年来,朱氏后人谨守“耕读传家”的古训,潜心向学,人才辈出,人文底蕴深厚,是远近闻名的儒雅之族。历经千年的幽幽书香,深深地熏陶着每个河阳朱氏后人。

 

  昔日荣耀:一门八进士,十户九儒生

 

  河阳古村,古色古香。十八座黛瓦粉墙的明清“十八间”大院,马头墙高耸气派,檐下古壁画、古诗词比比皆是,内部画栋雕梁、宽敞明亮。十五座古祠堂,六座古庙宇,一座清代五孔石拱桥,一条150米长的古街,见证着昔日的荣耀。

 

  河阳朱氏有着优良的传统家风,千余年来从未间断。宋元时期,河阳朱氏恪守“耕读家风”,相继出现了八位进士,他们分别是绍圣元年甲戌科(1094)朱绂、绍圣四年丁丑科(1097)朱绶、政和二年壬辰科(1112)朱、绍兴廿一年辛未科(1151)朱垓、绍兴三十年庚辰科(1160)朱藻、景定三年壬戌科(1262)朱孝、咸淳七年辛未科(1271)朱有泰、至正三年癸未科(1343)朱填,开创了河阳朱氏家族的鼎盛时期。

 

  耕读传家是河阳朱氏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走在河阳,沐浴着河阳的耕读家风。文翰公祠为朱氏祠堂,正门悬挂“义阳望族”匾额,两边有四支旗杆,气势恢宏,祠内悬挂着三十多块历代入仕、节孝的老牌匾。正堂中,有三块匾额分别书写“亚中大夫”“中书舍人”“嘉议大夫”,这三人正是宋元八进士中的三位。现在,文翰公祠已成为全村朱姓大族春秋大祭的地方。祖辈荣光,激励着朱氏后人继承家风。在祠堂中,有一副“惟读惟耕绳其祖武,肯堂肯构贻厥孙谋”的对联,勉励着朱氏子孙能继承家风,发扬光大。

 

 

  而在“月洞门”上,有四个独特的“象形字”,为河阳的老祖宗所自创:牛田为“耕”,心口合用为“读”,屋顶下有男人为“家”,云动则为“风”——“耕读家风”四字,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河阳人才辈出。

 

  几乎所有的古民居,大门上都有“耕凿遗风”“循规映月”“儒林古第”“忠厚传家”“佳气氤氲”这样的古色古香的门额,耕读文化已经渗透进了朱氏的日常生活,这或许就是朱氏繁衍千年、长盛不衰的秘诀。

 

  千年家风在各个领域内,为国为民贡献着自己的才智。在一百多年前,在那样启蒙与救国的洪流中,朱氏后人的耕读家风,也注入了新的内涵。在清末民初,有两位河阳朱氏后人远赴东洋留学,都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都致力于教育事业。

 

  朱显邦(1879-1955)早年留学日本,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1905820日,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当年1128日,朱泉(1878-1935)就加入了同盟会,成为早期革命者。回国后,曾担任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丽水中学前身)的校长。

 

  另一名留学生叫朱文园(1879-1955),是中国蚕桑教育和改良推广事业的先辈。1903年,朱文园考入蚕学馆,两年后,以品学兼优被选派赴日留学。在此期间,朱文园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人,加入同盟会,共商救国大计。他主张要强国,必先强技术,要把先进国家的技术学回去教导中国老百姓。留学期间朱文园成绩优异,其缫丝技术,超群绝伦。他曾说:“我主攻的专业为制丝,好丝来自好茧。要把好茧缫成好丝需要很好的技术,学中有人能够缫出三四个好茧的丝,已经很不错,但我能够一次缫出七八个好茧的丝……”

 

  1912年朱文园任浙江中等蚕桑学校校长。为了给女子求学深造创造条件,1914年,朱文园又在西湖“祜经精舍”开办女子缫丝传习所,推广新法缫丝。他任职才三年便成绩斐然,声名大振,远近闻名。在一众教员学生的辛勤耕耘下,1914年,蚕桑学校的展览品,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得金质奖。

 

  1915年,朱文园任浙江省缫丝传习所所长,兼充巴拿马赛会评议员。后来又被公推为浙江省教育会评议员。抗战期间,回乡的朱文园曾在仙都中学任教,还当过缙云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长,在职期间,他特别重视师生的身体健康,保证大家吃饱、吃好。除每月发给教师150斤大米作工资外,还发15斤“敬师豆”。朱文园动情地说:“国家的强盛,要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而国民素质的提高,要依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完成,高素质的教师要依靠各级师范学校来培养。”

 

  千年耕读家风,熏陶出一个“博士村”

 

  “爱读书,会读书,出人才”,这是附近乡亲对河阳朱家后人的评价。河阳朱氏人才济济,各行各业都有杰出代表,而在学术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据族谱记载,河阳朱氏近几十年共出了12位博士,40位硕士研究生,有10人获得副教授以上职称。

 

  “耕读传家的好风气传了千年,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爱读书。”今年74岁的朱益清说,他的儿子就是厦门大学的博士生,目前在一家知名企业工作。朱益清是朱氏义阳郡第38代子孙,他一直守在河阳,是民间祭祀轩辕及朱氏祭祖大典的非遗传人,被人称为河阳村的“史官”。高中毕业后,朱益清就安安稳稳留在村里小学做了名语文教师。退休后,他与老友们一起下象棋、练书法、读报看书,日子恬淡而清雅。

 

 

  热爱老村一砖一瓦的朱益清,还动手撰写了《河阳村村志》。密密麻麻的一沓手稿上,记录了朱氏涌现的杰出代表。清华大学博士后朱东海,现任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口经济学院等高校兼职教授,海南大学电子农务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1949年出生的朱土兴,曾任丽水学院院长,现为市养生经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出版有《欠发达地区深化脱贫研究》《村级经济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与丽水生态现代化建设》等。专著《生态文明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战略研究》曾获丽水市2014-2015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河阳古村,书香气浓郁,有很好的读书氛围。在耕读家风的熏陶下,朱氏后人都挺争气,名人还真不少。”这位河阳“史官”朱益清翻着手稿,自豪地说。(黄俊剑李倩)

   


分享到: